武夷精舍,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國家公園核心區、九曲溪中段的五曲隱屏峰下,為朱熹(以下稱朱子)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親手營建的一座著名書院。當年在武夷山中,它是一大建筑群,時稱“武夷之巨觀”,是“道南理窟”的地標,“理學圣地”的殿堂。 朱子“琴書四十載,幾做山中客”認為武夷山是讀書研學的極佳去處。淳熙十年(1183),他辭去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一職回歸故里,于五曲隱屏峰麓,親自擘畫,誅茅斬棘,壘石架木,建成了在武夷山中屬于自己的書院。其中有“仁智堂”三間為學生課堂;“隱求室”兩間為自居臥室;“止宿寮”一幢為客房;“觀善齋”房屋一排為學者群居之所;“寒棲館”一間主供道流學友居住。另有“晚對亭”“鐵笛亭”,供憩息賞景。在寒棲館外,則繞以一圈竹籬,當中安裝一扇柴門,上掛自題榜書“武夷精舍”橫匾。 書院落成,朱子寫下膾炙人口的《精舍雜詠》十二首。他的好友聞訊紛紛前來道賀,表達贊賞。如建寧知府韓元吉寫下《武夷精舍記》,將朱子與孔子相提并論,稱有圣人氣象;著名史學家袁樞賀詩,預言朱子“此志未可量,見之千載后”;詩人陸游寄賀詩四首,飽含深情祝賀。辛棄疾等詩友則步朱子《精舍雜詠》韻,寫了大量“唱和”“步韻”詩詞謳歌。 武夷精舍建成,朱子即廣收門徒,著書講學,長達八年之久。據考,接受過朱子在武夷精舍親自授課有明確姓名記載的門人就有91人,加上那些沒有文獻記錄的有百數十人之多,包括蔡元定、黃幹、劉爚、詹體仁等著名學者。更重要的是,朱子在這里理精義熟,其集孔孟后學術之大成的理學思想在這里開花結果。如《四書集注》等代表作在武夷精舍橫空出世,另有千萬字的其它著作在此或醞釀、或初成、或付梓。與此同時,朱子成功的辦學和研理模式,帶動了一大批理學名家相繼前來武夷山中擇地筑室,開辦書院。這些書院星羅棋布于碧水丹山中,既為武夷山增添了天人相諧的靚麗風景,也為朱子理學的薪火相傳,奠定了生生不息的基礎。 朱子逝后,武夷精舍歷盡滄桑,日益輝煌,后世多稱“武夷書院”??滴醵?1687),康熙帝御書“學達性天”匾額賜武夷書院,同時頒贈天下學宮。光緒十年(1884),武夷邑紳朱敬熙捐資進行了帝制時代的最后一次重修。1980年,著名學者張岱年為武夷精舍片區文化園手書了“朱熹園”三個大字,之后福建省政府公布為第九批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2月聯合國公布武夷山為世界“雙遺產”地,以武夷精舍為代表的系列朱子理學文化遺存榮列其中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武夷山市政府于原址重建了如今的武夷精舍。如今,武夷精舍如沐春風,已成為海內外學者及游客紛至沓來拜謁游覽的理學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