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個就是關于林業建設。周寧縣有一個造林大戶,早些年率先搞多種經營,針對林木生長期較長的問題,在樹林間套種魔芋、馬鈴薯等作物,搞長中短結合,成效顯著。習書記到當地了解情況以后,非常高興,讓這個造林大戶直接到地區干部大會上作經驗介紹,讓大家都來學學他的創新精神。一時間,“農民給干部上課”在全省都留下美名。 習書記的大膽創新之處還不僅體現在此。有一次,時任省長王兆國同志來寧德調研,習書記向他匯報關于林業發展問題。當時造林大戶要想擴大規模,就要向銀行貸款,但沒有可以抵押的資產,政府雖然想幫助農戶,但又不能干涉銀行的貸款政策,十分發愁。習書記就向王兆國同志提出一個思路:“我們能不能用活立木貸款?老百姓種的這些樹雖然現在還沒長成,但再過二三十年,就是參天大樹,價值不菲,能不能就拿這個作為資產去貸款?”他講的這番話我記得很牢。最終這個方法到底有沒有采納,我不得而知,但我能深切感受到他那種迫切想為老百姓做點事情的心情,能深切感受到他為了閩東發展大膽開拓新路的勇氣和魄力。 第三個事情,是關于建數字基站。1989年夏天,郵電部準備在福建選址建機房,最初意向是建在南平,但也到寧德進行考察。習書記聽到這個消息,認為寧德經濟落后,通訊不能再落后了,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于是他決定找郵電部的同志好好談一談。當時,郵電部的同志住在郵政招待所,習書記早上早早起來,也沒叫駕駛員,走路走了20多分鐘才到。他到的時候,郵電部的同志還沒起床,他也不急,就站在門口的操場上等。等到他們起來,洗漱完,出門一看,習書記已經等了那么久,非常感動,也非常佩服習書記的工作作風,所以在考察之初就對寧德留下很好印象。最終,經過多方努力,基站終于在寧德建成了。所以你看,我們寧德的區號是0593開頭,僅排在福州、廈門之后,這也一直被我們寧德人當成一種驕傲。 還有一點,就是他對修志工作的關注。1989年8月,全地區召開地方志工作會,我去做新聞報道,他講的很多話都令人印象深刻。他說:“你們做方志工作,很辛苦,一直兢兢業業、默默無聞地埋頭文海,搞學究。但是,你們做這些事情起碼還可以留下你們的芳名,是誰寫的就會留下誰的名字。你們看,我的秘書、我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給我們這些領導起草報告或是講話,最后落款寫的都是我的名字,而不是他們的。從這個角度講,你們做這件事情應該更有動力。”他還說,修志是一件“非常‘得志’的事情”,希望修志人員“刻苦學習,頑強工作,真正進入角色,鉆進故紙堆,從浩瀚的檔案資料中挖掘珍寶”。在他之前,從來沒有哪一任領導像他這樣重視地方志工作,都覺得邊緣、覺得不重要,可他卻發現寧德有搞地方志的傳統,還主持專門工作會議并發表講話,對這項工作作出具體指導,確實非常了不起。 習書記在干部工作上也有獨到之處。他深刻認識到,閩東要發展,人才是決定因素。在他的影響下,閩東也確實出了一批優秀干部。他在位兩年期間調整的縣委班子成員,都稱得上是歷史上最精干的,工作上、作風上都很過硬。他用干部也很老到,既結合實際深思熟慮,又大膽起用新人,敢于做一些嘗試。有的干部“其貌不揚”,習書記提出“放到基層去試試看”,結果一干工作,風生水起,就是他看中了這個人的潛力,通過大膽使用、強壓擔子,讓人才迸發活力。他總說,當干部就要心正、氣正,不能一想到提拔就想哪里有好肉,先啃下來再說。 采訪組:您多年從事新聞工作,請您談談習近平同志對寧德的新聞工作提出過哪些發展思路、采取了哪些舉措? 邢常葆:習書記對閩東的新聞事業發展非常重視,強調新聞工作要把握時代脈搏,要認識到當前形勢所賦予我們的任務、職責。他提出要在閩東辦一份報紙,建一個電視臺。他讓我了解一下辦一個電視臺需要多少錢,我找了一位懂技術的領導詢問,電視采、編、播加上覆蓋,可能要300多萬元。對那時候的寧德來說,300多萬元是天文數字。習書記對我說:“還是先辦報紙,電視臺的事你也再問問,能不能走‘捷徑’,少花一點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