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是路程遠。從寧德城關出發,沒有一個縣是可以兩個小時到達的,最近的福安縣也要兩個半小時。交通狀況差,沒有一條柏油路,都是土路,那時候要是下去出個半天差,眉毛、頭發、全身都是白灰和泥巴,恨不得到了那里就先洗個澡。 所以,習書記剛來的時候,我們寧德的干部也好、群眾也好,都對他期望值很高,畢竟窮怕了,我們想靠他的資源“抄近路”盡快致富。但是,寧德這種現狀,硬件軟件都跟不上,連最起碼的路都不通,能引進什么項目?習書記進行充分調研之后,提出要給寧德的期望值降火,要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推進經濟發展。他首先肯定了閩東過去取得的成就。從歷史上看,葉飛同志曾在這里北上抗日打游擊,閩東人民幫助做了大量工作,有一次葉飛同志遇險,也是閩東的少數民族群眾把他救下來的。解放后閩東的貢獻也很大,比如古田溪水電站發的電就不是供應寧德本地,而是供應全省的。他說:“寧德具有革命老區人民的堅韌精神,讓我很感動。過去閩東人不是沒有做事情,也不是完全在等靠要。但閩東的現狀制約著我們,一下子就做成事情是不現實的。”他教育廣大干部不要有過高的期望值,要腳踏實地總結經驗,查找落后原因,實打實地做好基礎工作。 采訪組:您提到當年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出席的各項會議活動,您都跟訪,請您回憶一下他當年施政方面有哪些事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邢常葆:我講幾個具體的事情吧。第一個就是1988年12月在霞浦開展的首次“地縣領導接待群眾來訪日”活動。習書記來寧德不久,就了解到這個地方交通情況不好,群眾要想到地委來反映情況,都要有大半天浪費在路上,事情辦不辦得成還難說。他就想出辦法:與其群眾跋山涉水上訪,不如我們干部直接下訪,幾個干部下去,總比那么多群眾上來要強一些。 那一天,習書記得了很重的感冒,一直在打噴嚏、流鼻涕,但還是毫不猶豫地出發到了霞浦。他親自坐鎮,接待群眾,一個一個了解情況,問得很詳細。 當時有一個小學老師,家里兩代人都在邊遠山村里教書,已經有十幾年了。他對習書記講:“我現在得了風濕性關節炎,還有其他一些毛病,在縣里住著不方便,書記能不能想辦法給我一個進城指標?”習書記了解情況后,覺得老人家很不容易,而且兩代人都奉獻給教育事業,于是就和縣里講,這位老人的事情要想辦法解決。這個事情就真的解決了。 后來,習書記提出了“四下基層”制度。各有關部門的規定動作是一年到基層去兩次,能當場解決的就把問題終結在基層,不能當場解決的就帶回來限時解決。他自己也以身作則親下基層,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如果上半年從山區走就從沿海回來,下半年就從沿海開始走,再從山區回來,一去好幾天,帶著市委行署班子成員、財政等部門負責人一起去,訪真貧、察實苦。遇到一些不能當場解決的問題,他就和涉及的幾個部門說好,哪天、哪個時間,幾個部門湊到一起,一次性現場辦公,老百姓辦事簡便多了。他說過:“‘硬’的我們缺少些條件,可以多講‘軟’的,比如簡化手續、改善服務質量,這些方面我們就很有一篇好文章可做。” 當然,他參加的其他一些下鄉活動就更多了。在他的帶領下,寧德干部深入基層已經成為一種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