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賢書院全景 興賢書院,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鎮(zhèn)興賢古街“籍溪勝境”坊旁,由朱熹(以下稱朱子)的教師胡憲創(chuàng)建于宋紹興年間(約1138-1140),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胡憲(1085~1162),字原仲,謚號靖肅,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內五夫里白水籍溪人,學者稱籍溪先生。得叔父胡安國(1074-1138,時稱武夷先生,理學湖湘學派創(chuàng)始人,謚號文定)真?zhèn)鳎ㄈ鍖W。紹興年間,在五夫開設了一所私塾“文定書堂”,為這一帶的胡氏子弟傳道授業(yè),并于此著書立說,創(chuàng)作了《論語合議》《南華真經解》等著作。胡憲在執(zhí)鞭該書堂的同時,也應朱子父親朱松(1097一1143)生前之請和五夫劉子翚(1101-1147)之聘作劉氏私塾“六經堂”塾師,與劉勉之(1091—1149)等“武夷三先生”共同培育少年朱子等。劉子翚去世后,朱子便主要到“文定書堂”聽胡憲講課,直至考上進士。 興賢書院大門 南宋孝宗年間(1163-1189),朝廷為紀念和表彰胡安國及胡憲叔侄的弘道精神與成就,對五夫“文定書堂”給予擴建,并更名“興賢書院”。書院擴建時,朱子作了許多謀劃并書“繼往開來”堂匾及楹聯(lián)。傳說書院取名“興賢”及大門上橫額“洙泗心源”四字,俱是朱子的創(chuàng)意。書院名稱用“興賢”二字,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而“洙泗心源”的“洙泗”,指孔子與孟子出生地的洙水與泗水兩條河流。“洙泗心源”意為五夫諸賢承接鄒魯孔孟的道統(tǒng),道心相契,學脈同源,五夫后生當惜此活水之源并傳承拓展。其與明代時五夫村口一座石質牌坊上書的“鄒魯淵源”四個大字,異曲同工。 書院建成后,朱子時常來此升壇講學,以文論道,弘揚理學。元皇慶二年(1313),朝廷頒發(fā)崇安籍學者胡安國的《春秋傳》和朱子的《四書集注》以及蔡沉的《書集傳》給全國的學宮,作為科舉進士的經文定本,武夷山因此“學術執(zhí)全國之牛耳”,五夫興賢書院聲名也水漲船高。許多地方新建書院,也效法冠以“興賢”之名,使全國“興賢書院”達十數座之多。 興賢書院內景 五夫興賢書院此后同樣歷盡滄桑,屢毀屢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興賢書院進行了最近一次的大規(guī)模重建。書院主體的風格具有鮮明的武夷山特色,整體坐西朝東,平面呈長方形,占地450平方米,采用中軸對稱、方正嚴整的院落式布局。主體建筑為硬山式屋頂,五開間,三進院落。書院大門極為精美,立面為五間三門牌樓式門墻,構筑精巧,技藝精湛。中門上方嵌“興賢書院”大字豎匾,兩側圍以“龍鳳呈祥”浮雕。兩翼各有一孔小拱門,其上分別鐫刻有“禮門”“義路”大字,蔚為壯觀。1987年,崇安縣(今武夷山市)政府撥款對該書院進行了搶救性修繕,興賢書院壯闊精美的外觀重見天日,再現(xiàn)華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