廌山書院,位于福建省建陽區麻沙鎮長坪村富垅自然村,其前身為豸山草堂,宋紹圣三年(1096)十月,游酢丁父憂回鄉守制所創建。游酢講學著述其中,因門對豸山而得名,撰述《論語雜解》《孟子雜解》《中庸義》以及《誨子詩》等。是游酢“載道南來”回福建創建的第一所書院。 游酢,北宋理學家,字定夫,號廣平——廣平為游姓的郡望,廣平郡,今河北一帶;又號豸山——豸山書院的朝山,宋皇祐五年(1053)出生于建州建陽禾平里(今麻沙長坪);人們稱他廌(豸)山先生。廌山書院也寫為豸山書院,為游酢先生祠,在麻沙鎮長坪村。據載,“宋熙寧間,游文肅公廣平先生倡學明道于斯,以面廌山,故名”。書院面朝廌山,故稱廌山草堂。 游酢少時求學于當地鄉賢江側,山中落葉有預示當時幾位學者將成為賢達之士,有“墜葉兆喜”之說;入太學后拜師二程,程顥送他與楊時歸閩時,感嘆“吾道南矣”;程顥去世后,游酢與楊時又求學于程頤,留下“程門立雪”的典故。 游酢到京師求學時,程頤一見到他,就說游酢將來可以擔當重任,傳承道統。程顥任扶溝知縣時,二程籌備設立學校,教育當地子弟,便請游酢到學校掌管教學,游酢欣然前往。后來,游酢和同門楊時告別先生程顥南歸的時候,程顥很是舍不得,目送他們,深有感觸地說了一句話:“吾道南矣!” 元祐八年(1093)初春,在河清縣游酢等來了好朋友楊時。楊時正受命進京,入京的楊時取道河清。游、楊二人相攜前往洛陽拜見伊川先生程頤。洛陽的初春,依然還刮著北風,兩人在彤云密布的午后來到了先生程頤家。程頤正瞑目而坐,似睡非睡。兩人悄然退下侍立。程頤清醒過來,好像記得剛才自己的門生來了,此刻卻四野寂然,一點聲音都沒有,不由扭頭問道:賢輩還在嗎?門外,雪花紛飛,已經積了一尺厚。游、楊二位門人執弟子禮甚恭,對師長甚尊。后世稱此次拜見為“程門立雪”,他們成了尊師的典范。 歷代修繕:宋乾道二年(1166),建陽知縣蕭之敏建祠祀游酢。 開禧二年(1206),游酢三世孫游九功重建。元時遭遇兵燹,書院廢棄。 嘉熙二年(1238),建寧知府王埜奉詔在祠址興建“廌山書院”,宋理宗御書匾額。遂成定制,歷代皆稱為“廌山書院”。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游酢的裔孫游勉道重建正堂,堂前的大門仍用舊的御書匾額。三十二年(1399),建陽知縣陳敏建中堂,祭祀游酢及游家儒士。 正統間(1436—1449),都御史滕公、張公奉詔褒揚先哲,重修書院。 弘治十七年(1504),御史宋廉重修。 嘉靖三十年(1551),巡按御史曾佩軾探訪先儒故地,到麻沙長坪村,得知廌山書院荒廢,于是撥款重修。 萬歷十三年(1585),巡按御史楊四知,奏請恢復廌山書院,并題“道南儒宗”匾。 萬歷二十六年(1598),御史金學曾在富垅渡口建“定夫先生故里坊”。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學政沈涵奉詔修復書院,題“西洛正宗”匾。 康熙五十六年(1717),建陽知縣關孫謀奏請恢復書院,題“載道而南”匾。 乾隆三年(1738),福建學政周學健題“理學元宗”祠匾。 乾隆三十年(1765),建陽知縣詹登高捐俸重建書院,磚砌坊門。書院門外東西建“纉述道統”“扶植綱常”二坊。 同治三年(1864),書院再行修復,裔孫重刊《廌山文集》。 書院幾經修復,最后毀于清朝末年。因年深日久,院內建筑倒塌,文物散失殆盡,僅剩大門殘墻。 1994年10月,臺北游氏宗親游朝雄、游祥年等17人到長坪富垅尋根問祖,并捐資助修書院。翌年4月,游氏后裔在廌山書院舊址后部修建廌山書院祭祀堂,并在院內塑游酢像供瞻仰祭拜。 2016年2月,南平市建陽區人民政府將廌山書院列為第八批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書院褒典 宋嘉熙二年(1238),建寧知府王埜奉詔在祠址敕建廌山書院,宋理宗御書匾額。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優免廌山裔孫差科。 明正統四年(1439),奉禮部勘合,據順天府推官徐郁奏準行,令縣于均瑤戶內周歲簽點一戶看守廌山祠。 正統十四年(1449),奉部符,官為修理廬峰、云莊、廌山、鰲峰書院及優免裔孫差役。 弘治十七年(1504),御史宋廉重修,得知云莊、廌山仍庶,衍以方面官例優免其家。 正德九年(1514),提學使姚鏌到建寧府巡視,表彰先哲以勵風化,捐俸為游(酢)、胡(安國)、劉(子翚)書院置田若干畝以供春秋二祭。 萬歷二十四年(1596),建陽知縣魏時應奉文開免廌山子孫糧差一十六丁石,及免祠生一丁石。 萬歷二十七年(1597)建陽知縣魏時應捐俸代贖祠田,并合族裔等修價,與張姓、朱姓收領,合贖田皮谷米一十五籮正,坐落本祠前大坵。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都御史張百行購求程門四先生遺書壽梓行世。 康熙五十九年(1720),建寧府通判孫魯奏請恢復廌山書院祀典。 康熙六十年(1721),提學使阿爾賽準許文肅公裔孫廷侯襲祠生。 乾隆五年(1740),建陽縣教諭吳兆松奏請將宋儒游酢從祀文廟兩廡。 乾隆七年(1742),建寧知府喬茂才奉憲行縣牒學并著裔孫呈送廌山遺書申詳請題配享。八年(1743)提學使吳華孫奏題,敬陳勿荒仰祀。睿鑒事:先儒楊時、游酢,并號程門高弟,酢未從祀,懇勅禮臣定議以增闕典。 乾隆十一年(1746),建陽知縣左宰購求《廌山全集》,重鐫行世。 光緒十八年(1892),從祀孔廟,在大成殿西廡之第十三位,牌曰“先賢游子酢之神位”。 2023年11月1日麻沙鎮政府在廌山書院舊址大門前舉行復建啟動儀式。2024年2月 12日(農歷正月初三)正式動工。2024年6月廌山書院復建全面完成。 復建后的廌山書院大門及墻體保持了原貌,大門為拱形,正上方鑲嵌著磚刻"敕建"和“廌山書院"幾個大字,大門兩側則為保存完好的兩幅"接旨"和"出官"的形象磚雕,左右兩個側門亦為拱形,門上方的"木本"、"水源"四個字均為磚刻,意即木之有本,其葉必榮;水之有源,其流自遠。磚刻磚雕之字畫與墻面融為一體,端莊氣派。 二進的墻面為古磚砌成。正門和左右兩個側門均為方形。正門上方有磚刻“恩榮”二字,兩個側門上方有磚刻“文魁”二字。 墻頂自上而下依次為兩邊磚雕魚化龍:這個神獸龍頭魚尾、葫蘆、草龍、魚躍龍門、壽、荷花、喜上眉梢、寶瓶、(向日葵)門簪、龍頭。此外還有八仙的扇子(漢鐘離)、荷花(何仙姑)、寶劍(呂洞賓)、漁鼓(張果老)、橫笛(韓湘子)、陰陽板(曹國舅)、葫蘆(鐵拐李)、花籃(藍采和)。 梅、蘭、竹、菊。蒼草紋、蝙蝠、松鶴、梅花鹿、魚躍龍門、喜上眉梢、蝙蝠角花。 整個門墻給人以威嚴大氣、寓意豐富之美感。 書院為三進木質榫卯結構,左右各3個廂房,后廳內有游酢塑像一尊供祭拜。 復建后的廌山書院內有展陳,主要內容有浮雕書院八景圖并附詩、書院沿革、書院褒典、傳道堂、大儒游酢(游酢簡介、游酢年表、游酢著作、游酢詩文)、潭陽游氏、載道而南、崇祀褒揚、《游御史祠記》(右墻浮雕)、文化體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