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泉精舍 吳大灼 攝 寒泉精舍在建陽莒口馬伏村,是朱子建的第一所書院。 乾道五年(1169)九月,朱子的母親祝夫人去世。乾道六年(1170)春正月,朱子安葬母親于建陽馬伏村北面太平山麓。依照喪禮,朱子“廬墓三年”,守三年之喪。朱子建起幾間守孝小屋并用于著書教學,并取名“寒泉精舍”。 “寒泉”出自《詩經·凱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這是一首贊美七位兒子能盡孝道的詩,后世則用“凱風寒泉之思”借指兒子感念母親。 從乾道六年(1170)起,寒泉精舍便成為朱子講學和著書立說的主要陣地。 廈門大學教授傅小凡、謝清果主編《朱子理學與武夷山文化》對朱子在寒泉精舍的生活有一段記錄:“(朱子)攜二子朱塾、朱埜飲食起居于其間。臥室外專設房舍,以作講學之地。在朱熹的倡導下,精舍學風漸濃,逐漸成為當地的理學研討中心。經常來聚的有何鎬、吳楫、劉爚、劉炳、林用中等22名士人,其中有最為朱熹器重的蔡元定。三年居喪期間,朱熹的大部分時間都往來于寒泉,生活的主要內容便是講學授徒。寒泉精舍是朱熹創立的第一個私塾性質的講習之地,經他的大力宣揚,這里成為與呂祖謙金華、張栻長沙三足鼎立的理學研討中心。” 寒泉精舍 南平市委文明辦供圖 束景南先生的《朱子大傳》稱朱子這段時期為“寒泉著述時期”:“從乾道六年(1170)起,寒泉精舍便成為他朋來講學和著書立說的主要地方,他往返于寒泉、云谷、潭溪之間,喪終以后也就常居在寒泉精舍。這是他生平的一段重要的‘寒泉著述時期’,一直到淳熙二年(1175)七月,云谷建造全部就緒,朱熹講學著述的中心才從寒泉轉到云谷。” 《近思錄》是朱子在寒泉著述的一部重要著作,此書編于淳熙二年(1175)夏,當時,浙東的呂祖謙到訪,兩人在寒泉精舍合編此書。朱、呂二人只用“旬日”編定。《近思錄》是我國第一本哲學選輯之書,朱子以大公至正的態度,采選周敦頤、二程、張載著作中的622條幾乎代表了理學全部的內容,分十四卷編定。《近思錄》對后世影響極大,錢穆先生將《近思錄》與《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六祖壇經》《傳習錄》并列,認為是中國人必讀的七部經典之一。 朱子在寒泉精舍期間完成的著作還有:《太極圖說解》初稿、《西銘解》、《論語精義》十卷、《孟子精義》十四卷、《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八朝名臣言行錄》二十四卷、《程氏外書》十二篇、《伊洛淵源錄》十四卷、《古今家祭禮》十六篇、《陰符經考異》一卷等。 寒泉精舍內景 南平市委文明辦供圖 2024年4月寒泉精舍重建完成,該項目用地面積27461平方米(合41畝),其中景觀面積24687平方米,以祝夫人墓及周邊景觀為主,注入朱子文化景觀小品節點;總建筑面積1402平方米,包括寒泉精舍及敬營堂建筑群。圍繞“敬營孝母、寒泉修心”的主題布置文化展陳,打造中國第一孝道文化園,是一處全面了解朱子忠孝思想和《近思錄》的基地,讓游客互動體驗,走近朱子文化,走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