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之一。近年來,延平區以村規民約為基石,以家風家訓為支撐,以先模帶動為助力,以宣傳引導為驅動,全方位、多層次推進移風易俗工作,處處勁吹著美麗鄉村的文明新風,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筑牢根基 發揮村規民約作用 全面修訂村規民約,引導全區245個村積極討論陳規陋習的弊端,了解移風易俗的8重要意義,將反對高額彩禮、大操大辦紅白喜事、厚葬薄養等作為重要內容寫入村規民約,通過村民共同約定、共同遵守、相互約束,提升鄉村移風易俗效果,其中王臺溪后村、大橫埂埕村、爐下斜溪村獲評市級優秀村規民約。此外,村規民約還規定由執約隊對村民遵守村規民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檢查情況在紅黑榜公示,引導村民摒棄陳規陋習,自覺做到不盲目攀比、不跟風大操大辦。喜事新辦、厚養薄葬、節儉養德的文明新風在延平蔚然成風。光明日報以《喜事新辦 為愛減負》為題,對延平區專項治理農村高額彩禮工作亮點作了深度報道。 以文化人 傳承活化家訓資源 家訓作為傳承千年的道德遺產,既是家族精神的凝結,也是革新社會風氣的有效載體。延平區創新傳承路徑,通過復原敬師古禮、《朱子家訓》誦讀等形式,大力推進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主題實踐活動,引導群眾從先賢事跡和家訓語錄中汲取精神養分。依托家風家訓場館建設,常態化開展家規故事會、移風易俗主題講座等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讓沉睡的家譜家訓"活"起來,將家風傳承與移風易俗緊密結合。在延平區峽陽鎮,年滿16周歲的應氏后人會在長輩的帶領下,到應氏狀元祠舉行成人禮儀式,聆聽應氏長輩講解族規家訓及傳統禮儀。在巨口鄉嶺根村的清代才子黃彤云家風家訓館,志愿者向前來研學的師生講解黃彤云撰修的《黃氏族譜》中孝友、教子孫、睦族、務學、力農、謹祀事、婦道、母儀等家風故事。 典型引領 激發文明向上力量 今年4月起,區委文明辦聯合區委組織部、總工會、退役軍人事務局等部門開展深學谷文昌、廖俊波先進事跡先模人物巡回宣講活動,組織廖俊波式好干部、勞動模范、道德模范、優秀退役軍人等先進典型,深入轄區機關、鄉鎮、村居、校園、企業、軍營及工會驛站等陣地,通過事跡分享、現場互動等形式,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分享了各自在平凡崗位上堅守初心、擔當作為、奮發向上、善行義舉、奉獻無悔的故事。巡回宣講期間,各先模人物還錄制移風易俗宣傳短視頻,以榜樣力量破除陳規陋習,引導群眾踐行文明新風尚,深化“以模范帶群眾”的文明實踐效應。 主動作為,打造立體宣傳矩陣 制定下發《關于推進延平區鄉村振興“鄉風美”工作的方案》《關于推動殯葬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的工作方案》《清明節文明祭掃倡議書》等宣傳引導文件,縱向上通過“延平文明之風”公眾號、農村村村通廣播、短視頻平臺開展廣泛宣傳,橫向上在殯儀館、公墓、喪葬用品店等重點點位刊發殯葬領域移風易俗公益廣告和主題海報740余處,通過情景對比、圖文說明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闡釋移風易俗核心要義,有效破除盲目攀比、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結合“我們的節日”等重要節點開展移風易俗主題理論宣講83場,清明期間累計組織志愿者455人次,對祭掃群眾進行文明引導,為傳統節日增添一抹清新與和諧。 下階段,延平區將持續推動移風易俗常態化建設,重點引導群眾在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等方面,進一步破除陳規陋習。同時,結合基層實際強化移風易俗倡議宣傳,通過更多的典型案例引導和正向激勵舉措,切實減輕群眾人情負擔,讓文明新風浸潤城鄉的每個角落,為打造閩江之珠門戶城市注入更堅實的精神力量。(延平區委文明辦 謝政民 葉萬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