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組:習近平同志在破解廈門發展障礙過程中提出了哪些重要觀點?采取了哪些具體舉措? 王建雙:辦經濟特區,要打破很多舊體制,要轉換很多舊機制,改革力度有多大,阻力相應就會有多大。就這個問題,習近平同志跟我們交流過很多次。他說:“老城市辦特區存在三個障礙,第一,傳統的經濟體制障礙;第二,傳統的政治體制障礙;第三,保守僵化的思想觀念障礙。這三個問題得不到解決,我們的手腳就會被捆住,難以前進?!比绾纹平膺@三大障礙,習近平同志在探索當中逐漸形成了七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并且一一付諸實踐。 第一,關于廈門經濟特區要走什么樣的道路。他說廈門經濟特區的發展要靠改革開放,要大力發展對臺關系,要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分工和交換,廈門只能走這條道路。他在與我們交談中,多次談到這個觀點。 第二,廈門必須積極開展外引內聯。對外要引進臺資、僑資、國際資金,對內要聯絡內地的有關地市和企業。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更快地“擠”入國際市場。他深刻認識到,發展特區絕不可“閉門造車”,必須與國際接軌。 第三,要為祖國統一大業作出特殊貢獻。他在制定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過程中做了很多調查。他說,為什么我們要講為祖國統一作特殊貢獻呢?一是從人口因素看,臺灣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是由福建遷過去的或福建人的后裔,福建人要到臺灣去,大多數是從廈門港到臺灣,所以歷來廈門就有對臺“人文交流橋梁”之說。二是從歷史因素看,在清朝初期,臺灣和廈門是一個行政區,叫做臺廈道。三是從人文風俗習慣看,廈門和臺灣的風俗習慣是相同的,很多從臺灣來到廈門的人,都能很快融入廈門的生活。我們要對祖國的統一大業作出特殊貢獻,核心問題是爭取民心。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廈門所具有的這三個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其他地方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我們必須全方位地做工作,不是某一個方面,而是要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做工作,也包括將來的基礎設施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作出特殊貢獻。習近平同志對民心問題的考慮,我們都很認同?,F在每年6月在廈門舉辦的以“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為定位,以“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為主題的海峽論壇,吸引了臺灣一大批人來參加,既包括基層的鄉里長,也包括國民黨高層領導,還包括民進黨里的一些人。這一活動之所以能一直堅持做下來,是與習近平同志倡導的民心觀念緊密相關的。 第四,廈門特區的經濟總體結構必須轉換,要建立新的運行機制和制度。他通過多次調查了解到,廈門市老企業的產值占整個工業總產值的80%,貢獻的財政稅收占90%,如果這個龐大的經濟體不轉換機制的話,特區根本沒有辦法富起來。對此,他有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改造機制,切入點要從改造老企業入手。那么,該怎么切入呢?他說:“大企業要實行股份制,小企業要實行外引內聯,通過兼并組成小企業集團,多層次地來轉換這個機制。”現在聽來,這種觀點好像也沒有什么特殊之處,但在30多年前那種環境下,能提出這個觀點是相當不容易的。當時他還提出另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如果有外資進來,也可以摻到我們的企業中去,把這個機制激活。 第五,要抓好廈門的城市建設。習近平同志來廈門時,廈門因為多年來一直是前線,沒有什么城市建設,但他很樂觀。他認為,雖然我們受了損失,但是也得利,給我們留了一個好做文章的空間,發展潛力很大。他在做戰略研究的時候提出,城市建設,規劃先行,廈門總體要形成一個“眾星拱月”般的城市結構,以老城區、鼓浪嶼為中心,星星在島外,包括集美、海滄、同安、杏林,根據不同的產業分工,把這個中心拱起來。廈門的城市建設一直沿著這樣一個規劃思路在做。2010年,他視察廈門的時候,再次提到了眾星拱月式的城市建設,還說:“你們要把外面幾個星星擦得更亮一點。” 第六,要造就一支適合特區建設和發展的人才隊伍。當時,廈門雖然文化事業水平比較高,但是人才比較缺乏,特別是缺少現代企業管理、金融、建筑方面的人才。怎么辦?他講了兩個方面。第一,要多層次、多途徑并舉,大力開發人才。第二,要建立一種有利于人才流動、人才選拔、人才使用的機制。這一觀點一直在引導著廈門經濟特區的建設。在全方位、多層次開發人才觀點的引導下,整個廈門市的學習氛圍非常濃厚,基本上晚飯以后,道路上的人很少,大家都去學習班“充電”去了,因為辦特區,有很多新的東西需要學習。 第七,要朝著“小政府、大社會”這樣一個目標進行改革。20多個政府部委辦部門要轉換機制,該由企業、社會辦的事情,政府部門要放權讓他們自己來辦。這樣一來,政府機制轉化就慢慢做成了。他的這一觀點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簡政放權”。 習近平同志能鮮明提出這些觀點,勇于打破保守僵化的思想觀念,是非常可貴的。這些觀點在當時都具有相當大的突破性,而且都是從廈門實際出發,最終都形成了具體的舉措,大大推動了廈門的開放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