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對象:王建雙,1936年12月生,福建翔安人。曾任福建省輕工業廳副廳長、廳長,1987年任廈門市委書記,1990年任福建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1993年任省政府常務副省長,1998年任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2003年任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09年退休。 采 訪 組:邱 然 陳 思 黃 珊 采訪日期:2017年6月9日初訪,2019年8月29日再訪 采訪地點:福州芳沁園,福州西湖大酒店 采訪組: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您任廈門市委書記,那時他給您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王建雙:1987年1月,我到廈門市任市委書記,第一次見到習近平同志。那時候他30歲出頭,一年半之前從河北省正定縣來廈門任市委常委、副市長。由于他是中央領導同志的子女,有些人就有顧慮——他會不會盛氣凌人、居高臨下?他會不會有優越感?辦特區,有很多舊體制要打破,有很多舊機制也需要轉換,他這么年輕,到底敢不敢碰這些舊體制、舊機制呢?所以很多人一開始對他保持一種觀望的態度。 但通過接觸,習近平同志為人平實可親的風范、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很快使大家打消了之前的顧慮。我那時剛剛上任,對廈門的具體情況還在調研、探索階段。在與市委班子成員交談過程中,我感到習近平同志的戰略思維能力非常突出,他的一些戰略思考當時給我的啟發很大,印象很深刻,現在還記憶猶新。 辦經濟特區要解決的問題和矛盾很多,但其中有兩個根本性的問題:一是制定一個發展戰略來引領經濟特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對體制機制進行改革,以適應經濟特區發展的需要。習近平同志抓這兩件大事,在對這兩個問題的研究、探索和實踐上花了大量心血,也顯示出他非凡的組織領導才能。 采訪組:請您詳細談談習近平同志制定廈門發展戰略的思路和過程。 王建雙:1986年8月,廈門成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研究辦公室,著重研究1985—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市委安排習近平同志抓這件事。他認為,要制定出一個能夠引領特區健康發展的戰略,必須組織全國有關的專家學者、高校研究機構和政府部門進行系統的研究。他把這個課題分為21個專題,邀請中國社科院、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廈門大學等單位分別承擔,有100多人參與研究。他還親自帶領課題組的同志到北京,向于光遠、劉國光等專家學者請教,請劉國光同志來廈門調研指導。此外,他還帶領課題組的同志到新加坡考察辦自由港的經驗。 我到廈門工作后,跟正在主抓戰略研究的習近平同志作了一些交談。他說:“辦特區大家都有積極性,你也想做,他也想做。我們辦特區沒有經驗,但是戰略方面的幾個大問題,我們必須搞清楚,必須有一個通盤的考慮,一個清晰的發展思路。”“從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來看,世界經濟重心會從大西洋轉向太平洋。廈門歷史上就是太平洋西岸很重要的港口,廈門的發展就要和當前的這個經濟發展趨勢契合起來,在這個基礎上考慮和制定戰略。”我感覺他說得非常好。 他還對大家講,廈門的發展戰略應該從幾個方面來考慮:第一,要弄清楚中央為什么要在廈門辦特區,這是戰略定位問題。第二,要弄清楚我們辦特區的有利條件。第三,要弄清楚我們的戰略指導思想。第四,要考慮清楚我們要采取什么樣的發展模式。第五,發展模式明確了以后,我們的發展目標怎么定,應該有一個總體安排。目標定出來以后,要分階段地發展,要選擇重點,不是全面出擊,而是要一步一步向前推進。最后,就是制定戰略對策。 在制定戰略過程中,習近平同志的邏輯非常清楚,思維定位也很準確,他讓科研人員和實際工作者相結合,深入調查和反復論證相結合,定量測算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緊密構建了一個系統工程,很好地完成了《1985—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研究任務。1988年3月召開論證會,有50多個單位和14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論證。 《1985—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是我國經濟特區最早編制的15年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是廈門發展的總體設計,提出的戰略指導思想、發展模式、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實施對策,為廈門經濟特區發展指明了方向,保證了廈門經濟特區建設和發展沿著中央指定的方向健康前進。今天回過頭來看,這個規劃確實對廈門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提出的一些思路到今天也是先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