謨武文苑坐落在清幽古巷游酢弄(長興巷),這是一座清代同治年間的大宅,為清朝中憲大夫廖品齋的故居。三進庭院,座西朝東,有后花園,面積約1200平方米。舊宅保持古香古色的清代建筑風格,裝飾精美,門窗雕刻神鹿、靈猴等圖案。這里曾作為鄉(xiāng)、村辦公場所,在改革開放前期,順昌縣元坑鎮(zhèn)謨武村“謨武村文化室”掛牌成立了,40多年間,幾經更名,從“謨武村文化室”到“謨武軍民俱樂部”,再到1995年定名為“謨武文苑”。 謨武文苑走過了創(chuàng)建、完善、擴建到逐步壯大提高的發(fā)展歷程。它集古代文化和現(xiàn)代文明于一體,設有立雪堂、二賢堂、立雪亭、晦翁書齋和廖剛文化研究會等,展示朱熹、游酢、楊時、廖剛、廖德明等古代先賢的道德思想和治學風范。提升后館舍使用面積約700平方米,陳列有宋、元、明、清以來的各種文物,其中有游酢廟鐵鑄鐘、朱子祠碑、明代木雕龍舟頭、清代護林碑及游酢、楊時等五位歷史名人的家傳族譜。 謨武文苑通過圖文、實物和多媒體手段,系統(tǒng)展示謨武村的歷史脈絡與文化特色,主要包括:謨武概況——介紹村落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及人文底蘊;大事記——以時間軸形式呈現(xiàn)謨武從古至今的重要事件,如朱熹講學、明清商貿繁榮等;歷史變遷——通過商周、東漢、宋元、明清等時期的文物與地圖,展現(xiàn)村落發(fā)展軌跡;商貿與工業(yè)——展示古代商貿工具如船槳等,和近現(xiàn)代工業(yè)振興的實物與文獻;紅色文化——陳列東方軍革命文物草鞋、梭鏢等及蘇維埃政府歷史資料,再現(xiàn)彭德懷、滕代遠在謨武的革命活動。謨武是元坑理學之鄉(xiāng)的發(fā)源地,朱熹、游酢、楊時等理學大家曾在此講學。展陳通過以下內容弘揚理學文化:理學淵源——以“晦翁書齋”“蒼山書院”場景復原為核心,結合朱熹在順昌的講學地圖與文獻;廉政文化——展示廖剛、廖德明等先賢的治學思想和廉政事跡;互動體驗——設置書吧與電子屏,游客可查閱理學經典或參與問答互動。珍品館與墨寶館——陳列清代文書、名家字畫及廖氏家族文物;四榜文化——以“功德榜、能人榜、好樣榜、成才榜”展示村民先進事跡,弘揚鄉(xiāng)風文明,這一模式曾被中宣部列為全國思想政治工作典型案例。 謨武文苑1996年被中共南平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南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被福建省委宣傳部、福建省文化廳授予“福建省文化工作先進單位”。 作為元坑理學之鄉(xiāng)的發(fā)源地,謨武文苑幫助青少年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培養(yǎng)尊師重教、崇尚科學的價值觀?!八陌瘛保ǔ刹虐?、功德榜、好樣榜、能人榜)以身邊先進人物的事跡為素材,為青少年樹立了榜樣,激勵他們以榜為鏡,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求實創(chuàng)新、開拓進取的精神品質。文苑的紅色記憶展區(qū)展示了中國工農紅軍東方軍在謨武的戰(zhàn)斗歷史,通過草鞋、刺刀等實物陳列,讓青少年直觀感受革命先烈的奮斗精神,增強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