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書院,位于福建省邵武市和平古鎮區西北隅,唐末五代梁開平二年(908年),黃峭歸隱后創辦,是一所宗族自辦學堂,也是閩北最早創辦的三座書院之一。 黃峭(871—953年),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靜,號青崗,后裔尊稱為峭公或峭山公,唐五代邵武和平鎮進賢村上井人。自幼聰穎,有膽略。年輕時應召入伍,被隴西郡王李克用賞識,招致麾下。乾寧二年(895年),隨李克用平亂有功,升管江浙兩廣軍務。昭宗時因勤王有功,封為工部侍郎。唐朝滅亡,梁開平元年(907年)棄官歸隱,次年創辦和平書院,教諭子孫矢志求學。黃峭有三妻二十一子,晚年將所積資財平均分給各子,除留下三妻各自長子外,遣余子散居各地,并授詩一首:“信馬登程往異方,任尋勝地振綱常。足離此境非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早暮莫忘親囑咐,春秋須薦祖蒸嘗。漫云富貴由天定,三七男兒當自強。”廣順三年(953年),黃峭去世。時至今日,黃峭子孫后裔已遍布全國各地和東南亞等世界各國。 黃峭初創和平書院,是作為黃氏宗族自辦學堂而存在,專供族中子弟就學,教育后世子孫:“讀書為根本所在,稍有可讀子弟,務加訓導。”由此開創了和平宗族辦學的先河。此后,和平各姓氏宗族競相效仿,營造了讀書求學、重視教育的傳統鄉風。 入宋以后,和平書院逐漸成為一所地方性學校,邀請不少歷史名人到書院講學,閩學先驅楊時、理學大師朱熹都曾到和平書院講學布道。后來書院曾一度廢止,直到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士民黃浩然等請求以奉迎神佛的田租來修建書院,并延請老師以教子弟。隨后,知府張鳳孫在文昌閣辟地創建書院,以唐宋舊名命名為“和平書院”。 清末,廢科舉,興學校,地方政府創辦“和平第一高等小學校”,以和平書院為校舍。民國10年(1921年),由群眾捐資,又在書院前建造了一座磚木構三層樓房,有“樓外樓”,還有“樓上樓”,禮堂、教室、教師宿舍一應俱全,當地稱之為“洋樓”。解放后,和平書院作為和平小學的校舍沿用到1965年,其“洋樓”因年久失修成為危房被拆除。 現存的和平書院為清代建筑,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00平方米,坐東朝西,為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筑。建筑為斗磚封火馬頭墻,硬山頂,單進廳,穿斗式構架,天井兩側及門樓后建廊樓。書院正門門樓質樸無華,無雕畫裝飾,僅門額磚刻陽文“和平書院”四個楷書大字。大門右側臨巷有一磚石構單體門墻,中間一大門,兩邊各一券頂小門,形成一個“品”字,寓意“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鼓勵學子勤勉學習。進入正廳,必須登十三級青石板臺階,這十三級臺階寓意著讀書人的奮斗和晉升之路,前六級為讀書打基礎之意,上完前六級臺階寓意著順利修完學業,從第七級開始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大門上方的木雕月梁像打開書卷的樣子,寓意開卷有益,上所鐫四個大字,依稀可辨為“天開文運”。堂房面開五間,中為廳堂,兩側作教室。堂房后封火墻外有護厝,為三坡水附屬建筑,用作廚房。1997年12月,和平書院被列為邵武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和平書院為和平鎮歷史上教育發達、文風熾盛作出重大貢獻,造就一批又一批英才人杰。宋代和平鎮被譽為進士之鄉,邵武進士幾乎一半出自和平,無不直接或間接地仰藉于和平書院。宋代劉克莊《和平志序》描述:“和平里在邵武縣之南鄉,里有危氏、上官氏、黃氏,上官氏尤盛。自景祐至嘉定,此三姓擢進士第者二十余人,入太學預鄉賦,累累不絕書。”據不完全統計,和平鎮從宋至清有據可查的進士就有百余名,如宋代大理丞黃通,司農卿黃伸,榜眼、龍圖閣待制上官均,元代國史編修、文學家黃清老等,和平書院成為了邵武歷史文化的一個標志性符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