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溪精舍,又稱味道堂,位于福建省邵武市洪墩鎮尚讀村,為南宋理學家何兌、何鎬父子創建。明嘉靖《邵武府志》載,為宋儒何鎬藏修所。宋代,尚讀村名為上麓村,民國十三年(1924)改稱尚讀村。2016年,“臺溪精舍遺址”因其豐富的歷史價值和獨特的文化內涵,被邵武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為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臺溪精舍”因與朱子有緊密關聯,被南平市政府評定為朱子文化遺存。 何兌,字太和,號龜津,學者稱其龜津先生,宋代福建邵武人。重和元年(1118)進士,調廣西提刑司檢法官。馬伸撫諭廣南時,獲其賞識,授以二程理學。紹興中曾任辰州(今湖南懷化市沅陵縣)通判,著有《隨津易傳》。 何鎬,字叔京,何兌之子,南宋理學家。少承家學,立志以圣賢為師,一心求道。以父恩補安溪縣主簿,未赴任。后調汀州上杭縣丞、潭州善化縣(今湖南長沙)令。何鎬論經史時事簡易條暢,扁其書堂為“高遠”,有《易學說語》《臺溪集》數十卷。因其世居七臺山麓,世稱“臺溪先生”。朱熹與何鎬交游甚密,不僅常與研討理學,并應何鎬之請為臺溪精舍撰寫《味道堂記》,其中講述了“味道堂”的由來:“(何鎬)間嘗榜其燕居之堂,曰味道,蓋亦取夫中庸,所謂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之云也。”朱熹還稱贊何鎬:“家學淵源,才智敏銳,深造默識,躬行力踐,非一般誦說聞見所能及。”何鎬則為朱子的《雜學辨》作序,為朱子的《呂氏大學解》作跋。淳熙二年(1175),何鎬病故,朱子為其作祭文、題墓志。在墓碣銘的結尾,朱子評價何鎬:“清直而溫,夷易而方。惟學不懈,厥猷以光。” 在“味道堂”北側不遠處有斗井,名“通判泉”。“通判泉”為何鎬的父親何兌所筑。何兌曾任辰州通判,故名“通判泉”。相傳掘井的時候,有雙鶴從井中飛出,又名“鶴泉”。“通判泉”有五眼井水,井水由高到低依序為飲用、洗菜、洗衣、洗污物、洗糞桶,最后流入田疇灌溉農作物,體現了古人的生活智慧。 臺溪精舍,元代毀于兵禍。明成化間,里人邱福重建,萬歷間重修。民國期間,在其遺址上重建了一座磚木構二層樓建筑,東西長14.5米,南北長11米。2009年,尚讀村對其進行修繕。同年,邵武市洪墩鎮以文物古跡修繕保護、開發利用和完善服務功能為重點,遵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全面復建臺溪精舍。通判泉旁修建休息亭、照明工程,綠化池塘、植被面積880平方米,設立保護碑,提醒人們注意保護和維護這份珍貴的歷史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