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今日起,《學習時報》開始連載采訪實錄《習近平在福建》。這是反映習近平總書記成長經歷系列采訪實錄的第六部。 《學習時報》此前已陸續刊發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習近平在正定》《習近平在廈門》《習近平在寧德》《習近平在福州》這五個部分。《習近平在福建》反映的主要是他離開福州市,先后任省委副書記、省長期間的領導工作經歷。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間,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真抓實干,抓住歷史機遇,對福建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尤其是他提出“生態福建”建設,親手抓起、親自主導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動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他提出“數字福建”建設,搶占信息化戰略制高點;他六年七下晉江,調研總結出“晉江經驗”,推動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他主導省機關效能建設,教育黨員干部牢記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在全國率先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在全省推行縣級政務公開;他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以餐桌污染治理為抓手,建立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監管體系;他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積極推動閩臺直航,擴大閩臺各項交流。如此等等創造性工作,已經鐫刻在福建發展的歷史豐碑上。 這組采訪實錄,通過對當年班子成員、身邊工作人員、專家學者、記者等人的訪談,還原了習近平同志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間大刀闊斧、超前謀劃、開拓創新的領導風范,展現了他率先帶頭、親身示范、勇于擔當的工作作風,彰顯了他心系基層、心系群眾、心系民生的赤誠情懷。這組歷史文獻,為黨員干部學習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時的科學理念、寶貴經驗和優良作風,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供了基本資料。 采訪對象:陳明義,1940年8月生,福建福州人。1966年參加工作。1985年任福建省副省長,1992年任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1993年任省委副書記、組織部部長,1994年任省委副書記、省長,1996年任省委書記,2001年任省政協主席,2006年任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2013年退休。 采訪組:邱然 陳思 黃珊 采訪日期:2019年8月29日 采訪地點: 福州西湖大酒店 采訪組:陳明義同志,您好!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您曾先后主持省政府、省委、省政協的工作。你們在事業上密切合作,在生活上互相關心,結下了深厚情誼。您還記得你們初次見面的情形嗎? 陳明義:我1940年出生,比習近平同志大13歲。他1985年到廈門當副市長,我那時剛當副省長,到廈門開會的時候第一次見到他。習近平同志當時很年輕,但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卻很深刻——他有著超越他年紀的沉穩和干練,言談舉止得體,對問題的見解深刻,處理事情的能力突出,各方面都明顯比同年齡人更成熟一些。 后來我了解到,習近平同志雖然年輕,但從少年時期就已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閱歷非常豐富。這應該是促成他沉穩性格、每臨大事有靜氣的重要原因。他的父親習仲勛同志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因此習近平同志從小就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和近乎苛刻的嚴格要求。據我所知,習家的吃、穿等日常生活都極為簡樸,習老對子女的學習成績和道德修養有著極高要求。“文化大革命”期間,習老遭受迫害,被隔離和下放,處于青少年時代的習近平同志離開北京,到陜北黃土高原的大山溝里插隊當普通農民。也正是在那里,他了解了中國農村的狀況,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段經歷也成了他與人民同心同德的實踐基礎。后來,年輕的習近平同志經過艱苦勞動的歷練,積累了豐富的農村生產生活和工作經驗。他一心帶領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實干精神得到廣泛認可,被推舉為梁家河大隊的黨支部書記,后又受當地領導和鄉親們的推薦上了清華大學,畢業后到中央軍委辦公廳工作,再到河北省正定縣任縣委書記。在對縣域發展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從政經驗趨于成熟之時,他來到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廈門。 那時,雖然我和習近平同志初次見面,我們之間沒有太多交流,但他如此年輕又如此老成持重,這種反差讓他顯得非常引人注目。隨著工作上的合作與交往日益增多,我們也逐漸加深了了解。再加上習近平同志的愛人彭麗媛老師是享譽全國的歌唱家,我的老伴和彭老師之前就比較熟悉。他們結婚的時候,我愛人還代表我們送給他們99朵玫瑰花。 后來,習近平同志任福州市委書記,我們在工作上的交集更多了。我對他統攬全局的思維能力和超強的工作能力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實踐證明,習近平同志果然不負眾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