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組: 習近平同志從廈門到寧德、福州,再到省里工作,整個過程您都比較了解。請您簡要講述一下他在各地任職的情況。 王一士: 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了3年時間。省委研究討論,認為他工作能力很強,群眾基礎非常好,決定把他調到寧德這個比較貧困的地區去工作。以他的能力,是能夠負起領導責任,帶領這個地區的干部群眾改變落后面貌的。 習近平同志1988年調到寧德任地委書記。他在寧德工作期間,我去過3次。他生活還是那么簡樸,他的秘書和他一起住一個兩室一廳的房子。他經常穿一身綠軍裝,腳上穿一雙解放鞋。他多數時間都在基層調研考察,寧德地區所有偏僻的地方都去過了。在有些比較偏僻的地區,不僅沒有路,甚至連羊腸小道都沒有,需要披荊斬棘才能進去。習近平同志帶著有關部門的干部,下到這種非常偏僻的地方去調研,有的時候要徒步走一天,吃飯的時候就蹲在荒山野嶺吃口干糧、喝口水。在2年時間里,他走遍了寧德的山山水水,對貧困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扶貧工作也提出了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 習近平同志在寧德的扶貧工作,做得非常扎實,強調扶貧要落實到人。這一工作思路也一直延續下來。我前兩年專門去寧德的周寧、壽寧、屏南等幾個縣看了一下,每一個村里有多少貧困戶,致貧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病、因殘,還是因為缺少勞力等等,當地主管部門都調查得很清楚。具體應該怎么脫貧,從戶到人都建檔立卡、記錄在冊。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同志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理念,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確保把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理清楚,以便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進而打贏脫貧攻堅戰。他這個扶貧思路和在寧德工作時的理念辦法,完全是一脈相承的。 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了一段時間,省委決定把他調到福州任市委書記。在1992年5月召開的福州市黨代會上,習近平同志指出:“必須加快經濟建設步伐,做到每3至5年上一個新臺階,盡快改變港澳粵閩臺南中國海區域內我們處于‘后排就座’的狀況。現在我們組織了一個班子,準備做深層次的探討,研究20年后福州市將達到怎樣一個發展水平。”在他主導下,福州組織了一個班子制定《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也被稱為“3820”工程,其中包括了“閩江口金三角”發展規劃。這個戰略設想的序中寫道:“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一個地方的建設,如果沒有長遠的規劃,往往會導致建設中產生嚴重的失誤,甚至留下永久的遺憾。” 習近平同志調到省里工作以后,做了很多扎實有效的工作。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提出“生態福建”的思想,還提出了加強機關效能建設,構建“服務型政府”的理念。 關于“生態福建”建設,他付出了很多心血。這個生態建設思想的提出和實施,在全國是領先的。福建省的山水保護得很好,應該說,正是得益于他的這一思想和決策。從全國范圍看,在對外開放的前沿省份中,福建省沒有走“先發展后治理”的彎路,這是習近平同志建設“生態福建”留下的寶貴財富。 習近平同志最大的特點,就是做一切工作都是以人民為中心,要把事情做到人民滿意。他提出加強機關效能建設,構建“服務型政府”的理念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體現。他在省里工作的時候,曾說過一句擲地有聲的話:“牢記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這句話至今回蕩在福建各級領導干部耳邊,意思就是:政府是做服務工作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我跟不少人講過,選干部一定要德才兼備。習近平同志這樣一個既有能力,又有戰略眼光,同時和人民群眾有著深厚感情的干部,實在是非常難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