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廣袤鄉村是主戰場,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滿足感的戰略之舉。近年來,福建省武夷山市上梅鄉堅持黨建引領,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陣地,把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品牌打造、陣地建設、志愿服務、鄉風文明等方面深入開展文明實踐工作,推動文明新風落地生根。 立足特色,打造品牌活動 “上梅暴動是閩北革命史上最早的一次有組織、有綱領、有計劃、有準備的暴動,是福建省五大農民暴動之一……”上梅鄉閩北講習班宣講隊黨員宣講員陳兆倩正在上梅暴動紀念館里開展一場別開生面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孩子們講述著上梅紅色革命歷史故事。這場紅色文化宣講活動,把教育課堂“搬”進紅色教育基地,將紅色歷史作為生動教材,引導青少年自覺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 近年來,上梅鄉始終堅持把理論宣講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重要任務,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打造“紅色夜校”“鄉音傳黨音”等品牌活動,修改完善徐履峻首舉義旗、農民開展“五抗”斗爭等8個革命故事內容,并納入紅色教育課程,建立“紅色文化宣講隊”等理論宣講隊伍12支,廣泛吸納鄉土人才、青年黨員干部加入理論宣講隊伍,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宣講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用群眾愿意參與的方式開展活動,不斷取得文明實踐新成果。截至目前,累計開展宣講60余場惠及群眾2500余人。 崇德向善,擦亮文明底色 “我就是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沒有去城市一直在山區,就是期望能為鄉親們解決一些看病難的問題。哪里有患者,我就往哪兒去!”近日,在上梅鄉廳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道德講堂上,廳下村衛生所“摩托鄉醫”楊家福分享著他質樸行醫的工作經歷。從醫二十余載,只要鄉親們有需要,他隨時都會背起藥箱,跨上摩托,不懼風雨,不畏險途,第一時間趕到患者身邊。2023年,村民楊家福獲評“福建好人”。 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上梅鄉廣泛從不同行業和領域挖掘好人好事,高度重視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各類先進典型、模范人物的推薦、評選和宣傳,用身邊的人講身邊的事,激發干部、群眾學習榜樣、爭當先進的熱情;并充分運用宣講報告、公益廣告、專題展覽、網絡短視頻、舉辦頒獎儀式等多種形式學習先進典型的優秀品質、高尚風貌和道德力量,已開展相關活動5場次,累計播放相關視頻900余次,形成榜樣典型不斷涌現、崇德向善深入人心的生動局面。 成風化俗,弘揚文明新風 “看一看,有趣;讀一讀,受益……原來單調破舊的圍墻畫上了彩繪,大伙兒每天在這里跳廣場舞總會不自覺地多看幾眼,對我們的傳統文化也了解一些!”上梅鄉荷墩村村民余文妹說的正是村口幸福院的彩繪文明實踐文化墻。據不完全統計,上梅鄉新刷寫有傳統文化、廉政建設、方針政策等文化墻20多處,把文明新風、美好家風等用圖文的形式展現在群眾面前,傳遞了向上、向善、向美的正能量,成為傳播精神文明的重要載體。 制定“村規民約”、推行“文明積分制度”、建立“愛心美德公益超市”……上梅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讓文明得以彰顯,和美新風得以培育和傳遞,探索成立紅白理事會,構建“管理員+宣傳員+督導員+服務員+N員”的管理模式,已引導紅白事簡辦60余場;并積極開展“道德模范”“星級文明戶”等精神文明建設典型評選工作,依托各行政村設立11個紅黑榜,截至目前已上榜典型案例80余件。 砥礪初心,匯聚文明力量 “老李,春節快到了,我們又來探望您啦!來陪您老人家過個小年,看看今天有什么可以為您做的……”“你們有心了,這個年過得很開心、很滿足。”今年春節前夕,上梅鄉下陽村黨支部書記劉牽花帶領工作人員走訪慰問村里獨居老黨員,為他們整理房屋、清洗衣服、拉拉家常,還帶去了油米面等生活必需品,讓老人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組織的溫暖。這只是上梅鄉志愿服務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上梅鄉充分利用黨群服務中心、文化站、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廣場等基層公共服務資源,已建成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和1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實現文明實踐陣地100%覆蓋;并成立13支服務隊200余名志愿者,針對不同受眾需求搭配文藝演出、愛心義診、矛盾調解等志愿服務,已開展孝親敬老、黨建聯建、美麗庭院等各類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30場次,惠及群眾1.1萬余人,形成一批有能力、有熱情、靠得住、敢擔當的志愿服務生力軍。一個個創新陣地、一次次暖心服務、一樁樁惠民實事,進一步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 一幅幅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美麗新農村畫卷正在徐徐展開。下一步,上梅鄉將繼續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聚焦群眾所想、所需、所盼,積極探索“黨建+”模式,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新時代文明實踐精神深入人心,讓文明浸潤鄉土、文化滋養鄉情、文明新風傳播千家萬戶,推動鄉村文明不斷煥發新氣象。(中共武夷山市委文明辦 楊英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