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 18年前,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2005年8月15日考察湖州市安吉縣,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為了祖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足跡遍及神州大地:在重慶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山東強調扎實推進黃河大保護,確保黃河安瀾;在貴州察看烏江生態環境和水質情況;在漓江之上關切桂林山水保護;在雪域高原叮囑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這場深刻的綠色變革,為美麗中國建設,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夯基壘臺、指明方向。 (一)綠色之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遠山如黛、流水潺潺、竹林搖曳……漫步在浙江安吉余村村,深淺不一的綠意在眼前漸次鋪展。 “今年生意特別好。”春林山莊的主人潘春林邊招呼客人邊高興地說,“從靠山吃山,到富山養山,我們真正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我們的幸福靠山。” 20多年前,因發展“石頭經濟”,余村村的山變成“禿頭光”,水成了“醬油湯”。痛定思痛,村民們決定換種活法,相繼關停礦山和水泥廠,摸索如何不破壞環境也能過上好日子。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到余村村考察,得知余村村的做法后評價這是“高明之舉”,并首次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如今,靠著良好生態環境,余村村的農家樂生意紅火,鄉村旅游風生水起,竹林碳匯讓村里實現了“靠著空氣能賣錢”。余村村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歲月如梭。2020年3月,一個春雨綿綿的日子,習近平總書記重訪余村村,看到村里的變化后欣慰地說:“余村現在取得的成績證明,綠色發展的路子是正確的,路子選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 一個小山村如同一扇窗,映射出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深邃思考。 “我對生態環境工作歷來看得很重。在正定、廈門、寧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間,都把這項工作作為一項重大工作來抓。”習近平總書記說。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新時代中國堅定走上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四川宜賓,“萬里長江第一城”。岷江和金沙江在此交匯,長江始稱“長江”。遠山疊翠,江水滔滔,岸邊“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幾個大字格外醒目。 2022年6月8日,三江匯流處,習近平總書記駐足眺望,聽取情況介紹。 當地負責同志匯報:宜賓市也曾面臨“化工圍江、污染繞城”問題。近年來,通過清退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關閉造紙小作坊、關停江邊挖沙場、減少污水排放等措施,持續改善岸線生態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表示肯定,同時強調:“作為長江上游城市,要強化上游擔當,不能沿江‘開黑店’、排污水,要以能釀出美酒的標準,想方設法保護好長江上游水質,造福長江中下游和整個流域。”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已經深入人心,產業轉型升級、沿江岸線整治、“十年禁漁”等舉措正在落地見效……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變化,重現一江碧水、兩岸青山。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也重塑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前不久,一封特殊的回信,讓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的垃圾分類志愿者們備受鼓舞。 這封信的落款是:習近平。 “我想起五年前同大家交流垃圾分類工作的情景,你們熱心公益、服務群眾的勁頭讓我印象深刻”,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說。 五年前,2018年11月6日,在上海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這里,幾位年輕人正在交流社區垃圾分類推廣的做法。一位小伙子告訴總書記,參加公益活動對年輕人來說都是新時尚。 “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習近平總書記說,垃圾綜合處理需要全民參與,我關注著這件事,希望上海抓實辦好。 8個月后,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 五年過去了,如今的上海,全市生活垃圾已全量無害化處理,自覺將垃圾分類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習慣。志愿者們把來之不易的成績寫信報告給總書記,表達決心為推動垃圾分類在更大范圍開花結果貢獻力量。 綠水青山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茶樹蔥蘢,茶韻悠然。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千畝生態茶園,綠油油的茶樹間種植著一株株大豆。等到秋天,這些豆秧將被就地填埋成為有機肥。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茶園,察看春茶長勢,了解當地茶產業發展情況。總書記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 “生態茶園的做法得到了總書記認可,我們干勁更足了。”談到當時情景,茶園負責人楊文春至今難忘。他介紹,不用農藥的種植模式成為當地茶農的共識,“生態好,茶味更好,價格更高。守住綠水青山‘金飯碗’,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 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所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二)攻堅之舉:“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清風習習,鳥鳴啾啾。晨霧還未散盡,滇池和前來晨練的昆明市民一道醒來。 滇池這顆“高原明珠”一度是我國污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當地人介紹,之前湖面的藍藻仿佛一層綠油漆,“老鼠可以在上面跑,石頭丟到湖里都沉不下去”。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赴云南考察調研期間,特意來看看滇池。早在2008年,他赴云南調研時就考察過滇池治污工程等情況,強調推動形成經濟發展是政績、保住青山綠水是更大政績的科學導向。 2020年這次考察中,當地準備了幾杯水樣,既有滇池的,也有總書記一直關心的洱海和撫仙湖的。 一一察看、細細詢問。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滇池是鑲嵌在昆明的一顆寶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勁頭,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加強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再接再厲,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實施控源截污、恢復生態濕地、整治沿岸違規違建問題……如今的滇池已摘掉劣五類帽子,清波蕩漾,海鷗高飛,明珠神采逐步再現。 “走過彎路,更認清了下一步方向。”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局長陳凈感慨,保護滇池已成共識,以前還有企業違規搞變通,現在企業主動來問“這樣建設符不符合滇池保護要求”。 浩浩碧水,朗朗晴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心所盼。 “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 北方地區秋冬季重污染天氣一度多發頻發,空氣污染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 2014年2月下旬,北京等地被重霾籠罩,持續時間長達7天。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考察,污水、垃圾、霧霾治理是此次考察的一個重點方面。 “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總書記嚴肅地說,大氣污染防治是北京發展面臨的一個最突出的問題。 幾天之后,全國兩會在京開幕。 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問道:“PM2.5,上海比起北京怎樣?”“現在北京整治燃煤小鍋爐動作很大,上海怎么樣?” 來自上海市環保系統的全國人大代表回答:“上海的力度也很大,正在全面推進落實。” 習近平總書記說:“大家對環境污染的反應這么強烈,這是在一個發展階段繞不開躲不開的事,必須要把治理污染當作一場攻堅戰來進行推進,治理空氣污染要有定力和努力。” 言出必諾,事在人為。 北方地區約3700萬戶農村居民告別煙熏火燎的煤爐子,煤電、鋼鐵等行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機動車排放標準更加嚴格……如今,經過多年努力,霧霾少了,藍天多了,中國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 為長遠計,為子孫謀。一幕幕生動的場景,讓人們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2022年8月,在遼寧錦州東湖森林公園,總書記實地察看生態環境,詳細詢問污染防治措施有哪些、河流水質如何、魚類恢復得怎樣。 駐足小凌河畔,習近平總書記說:“從歷史長河來看,如果說我們這一代人能留給后人點什么,我看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生態文明建設最能給老百姓帶來獲得感,環境改善了,老百姓體會也最深。” 生態環境保護是“國之大者”,是發展問題、民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今年5月18日晚,陜西西安大唐芙蓉園,中國同中亞國家人民文化藝術年暨中國-中亞青年藝術節開幕式演出正在上演。 習近平總書記同前來出席中國-中亞峰會的外方貴賓們一起觀看演出。大屏幕上,“秦嶺四寶”朱鹮、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次第展現,鳥獸蟲魚恣意棲息,優美的生態畫卷令人賞心悅目。 可就在幾年前,秦嶺北麓,千余棟違建別墅如塊塊生態瘡疤,蠶食著山腳的綠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