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仙,女,1969年12月生,南平市延平區爐下鎮斜溪村村民。她幼年不幸患上小兒麻痹癥,于1991結婚,婚后夫妻和睦,婆媳融洽。然而,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婚后才8年丈夫就英年早逝,留下幼小的一兒一女和年邁的公公,以及殘疾的婆婆、大伯、二伯。劉月仙不屈服于命運的安排,挺直腰桿挑大梁,給孩子和公婆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履行著為人母為人媳的職責。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一個貧苦的家庭有4個殘疾人和2個幼小的孩子,30歲的月仙弱小的肩膀要挑起這么一個特殊大家庭的重擔,她沒有向命運低頭,淳樸勤勞的她默默地無私為這個家庭付出自己的一切。為了方便照護家中的殘疾公婆,劉月仙拖著殘缺的身體,利用自己學會的縫紉技能,不等不靠,十年如一日幫人做縫補養家糊口。她對視力殘疾兒子周嘉健說,“殘疾不可怕,可怕的是生活沒有目標,媽媽希望你能成為一名自食其力的人。”對女兒周嘉美則嚴格要求,“媽媽和哥哥都是殘疾人,這個家唯有你是健全的。你要比別的孩子學會更多的本領,將來才有能力照顧這個家里的每一個人。”在劉月仙的教育培養下,兒子學會盲人保健按摩,女兒中考 考上南平一中珍珠班,高考考上福建醫科大學,完成了劉月仙的心愿,將孩子培養成有能力、敢擔當的家庭成員,同時也接過劉月仙孝老愛親的接力棒!將家中公婆等3位老人的飲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月仙贍養孝順公婆,用實際行動教育子女,身殘志堅,為兒女樹立起好榜樣,弘揚了家庭美德。 自強者,人恒強之 熟悉劉月仙的人都知道,劉月仙走起路來并不似常人般輕快,遇到上下樓梯,她還要放慢速度,以防摔倒。原來,出生時,劉月仙的膝蓋就有問題,她是一位肢體四級殘疾的殘疾人。雖然不否認自己殘疾,但劉月仙從不以自己是殘疾人就抱怨,積極生活的同時,還將更多的熱忱和熱心用來幫助其他人。 身邊的殘疾人有困難,她總是積極熱心盡所能地去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鄰居一對殘疾夫妻,丈夫林永慶,妻子程美蘭不幸患宮頸癌,化療讓本就是殘疾的身體更加虛弱,月仙知道這一情況,本不富裕的她自己掏錢買魚肉蛋菜,用心做營養餐送到美蘭的病床前,病人沒有胃口食欲不好,她就變著花樣做出可口的飯菜,鼓勵美蘭多吃些,養好身體更好地戰勝病魔。在殘疾人眼里,月仙就是這么一位熱心暖心的好大姐。殘疾人有病痛是常有的事,出門看病很不方便,她就用在兒子那里學到的按摩理療知識,上門為他們做按摩理療緩解病痛,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病痛,就親自陪護他們去醫院檢查看病,拖著自己殘疾不便的腿腳為他們取藥,她的熱心腸得到了左鄰右舍的高度贊揚。值得一提的是,劉月仙大姐熱心公益,積極參與公益,女兒的工作單位是公益性質的,2022年她多次頂著近40度酷暑高溫的天氣,拖著殘疾的腿腳,領著女兒,走進貧困戶家里,把公益糧油等生活物資送到他們手中,為他們送去溫暖。 說起幫助鄰居,劉月仙覺得,這是自我價值的一種體現,一種成就。“別人都覺得殘疾人需要幫助,沒想到吧,在我這里,殘疾人還可以幫助別人。其實,我想代表殘疾人朋友說,我們在享受政策幫扶的同時,也可以盡自己力量幫助到別人。”劉月仙說,她特別喜歡“自強者,人恒強之”這一句話,用作解釋她的生活,她覺得意思是:自己強大起來,積極樂觀生活,才能幫助別人,讓身邊的人也強大快樂。在劉月仙心里,不管是自己這個小“家”,還是社會這個大“家”,都需要互幫互助,努力做一位社會道德的踐行者。(供稿人:延平區委文明辦 鄭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