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書店繪本館里“親子閱讀” 公益親子閱讀活動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參與 近年來親子閱讀成為很多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紐帶,親子閱讀的意義在哪里?如何開展親子閱讀?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相關專家。 備受重視的親子閱讀 親子閱讀,又稱“親子共讀”,簡單而言,是以書為媒介,以閱讀為紐帶,由孩子和家長以多元形式共同參與、分享閱讀的過程,在課外閱讀中占有重要位置。 “平時要上班,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每天晚上睡前的‘繪本時間’,是我們都非常享受的‘親子時光’。”90后的婷婷是一個四歲孩子的母親,常常在朋友圈分享與女兒一起讀書的日常,她堅持每天至少陪孩子讀書一小時,她們一起選書,然后一起讀,在她看來,這對融洽親子關系和開拓孩子眼界都有好處。 一組數據也能說明親子閱讀受重視的程度。在今年4月23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中顯示,2021年,我國0—8周歲兒童家庭中,平時有陪孩子讀書習慣的家庭占73.2%,較2020年的71.7%增加了1.5個百分點。另外,在0—8周歲有閱讀行為的兒童家庭中,家長平均每天花26.14分鐘陪孩子讀書,較2020年的25.81分鐘增加了0.33分鐘。 “我身邊的朋友、同學、親戚,只要有孩子,都非常重視親子閱讀。”在隨機采訪中,大多數受訪者認可上述數據,他們還表示,得益于全民閱讀的普及,許多家長非常重視親子閱讀,有些孩子甚至不到一歲,父母就開始陪著看書了,多數家長選擇布書、低幼繪本等。 閱讀背后的家長“焦慮” “腹有詩書氣自華”,全民閱讀持續向好,特別是親子閱讀,近年來格外受重視。在延城,我們發現,這兩年無論是公共圖書館、青少年課外活動中心等開辟的親子閱讀區,還是營利性書店、繪本館數量都有所增加,所舉辦的各類關于親子閱讀的活動也越來越豐富。 然而,在“親子閱讀”越來越火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閱讀背后的“家長焦慮”,他們大多希望通過對閱讀的重視,來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從而讓孩子更好地增強自主閱讀學習的意識。 “孩子父母很舍得投資,家里也買了很多書,平時也經常陪讀,希望能讓孩子懂得多、有見識。”一位長輩家長表示,盡管如此,她覺得自己的孫子和其他沒怎么讀書的孩子看起來是差不多的。 其實,類似這樣的想法,在家長中并不鮮見。花了時間、花了精力陪孩子閱讀,孩子能不能比別人強?對學業有沒有幫助?對閱讀興趣、學習習慣培養有沒有好處?……這些,其實都是親子閱讀背后家長常見的“焦慮”。 對此,從事多年家庭教育工作的南平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海燕老師說,通過共讀,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一同成長,通過共讀,為父母創造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如果在親子閱讀中,功利心太強或是“完成任務式”的陪讀,都不是好事,可能會挫傷孩子的閱讀興趣,要知道,在每個學習階段,家長對讀書這件事的態度,往往會成為孩子是否能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重要影響因素。 親子閱讀如何進行 《驢子圖書館》繪本分享、趣味知識有獎問答、親子互動游戲……23日,正值“世界讀書日”,在延城解放路新華書店內,一場由南平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和新華書店聯合舉辦的公益親子閱讀活動,吸引了許多家庭的參與。 “閱讀中的引導很重要,氛圍也很重要。”該場活動繪本閱讀老師葉梨萍說,作為一名長期在教學一線的幼兒教師,自己關注親子繪本閱讀也有很多年了,在這過程中,遇到過不少家長問詢自己該如何進行“親子閱讀”、如何有效進行“親子閱讀”的情況。 在葉梨萍看來,親子閱讀中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閱讀喜好,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繪本或書,再通過引導、陪伴孩子閱讀,激發孩子的興趣和對知識的探索欲。“特別是親子共讀繪本,家長要引導孩子去看圖,有的繪本圖畫內容比文字更加豐富,圖畫讓孩子們有無限想象的空間,在互動過程中也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葉梨萍說,“家長在陪孩子閱讀時,要真誠地溝通、尊重個性特點,給孩子們發表不同意見的空間,另外,還可以多帶孩子參加集體的閱讀活動,感受閱讀氛圍,體驗閱讀帶來的快樂。同時,在良好的氛圍與相互的溝通中,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親子閱讀方式。” 當然,除去更科學地引導孩子的閱讀外,為不同年齡段、不同興趣愛好的孩子選擇合適的書,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低齡的兒童會喜歡圖畫量大,并且有一些“機關的”洞洞書、翻翻書、立體書等,這類書既是圖書也是玩具,能更好地刺激孩子感官,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年齡稍大些的,閱讀的種類會更加豐富,男孩更多會喜歡汽車、機械、恐龍等類別的繪本、讀物,而女孩會喜歡芭比、手工、家庭等類別的繪本、讀物。(吳建瓊 文/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