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1986年10月出生,建甌市玉弦陶瓷有限公司經理。在建甌有一批為建窯建盞復興而默默奉獻的拾遺人。“80”后的張璇,便是這支隊伍中最年輕的追夢人。 在今年5月上旬,在2021年中國廈門國際茶產業(yè)(春季)博覽會上,張璇又如期出現展會上,同樣獲得了大量訂單和現場銷售的好佳績。近幾年來他都會去這個大雅之堂參展,因為每次都是收獲滿滿。前年在廈門茶博會上展銷的建盞產品供不應求,緊急從建甌連續(xù)調幾次貨補充。而這成功重要一點就是靠誠信。張璇說:“誠信才能讓建盞之路越走越遠。” 產品質量上,他嚴格把關,不讓次品出廠,件件是精品。在建甌城區(qū)慕名而來參觀的人員絡繹不絕。同時,他積極到大城市闖市場,積極參加貿洽會、展銷會,產品還出口賣到韓國、日本。如今他不僅做電商,也趕時尚進行直播帶貨。在誠信經營下,產品越銷越旺,目前年銷量300多萬元。 由于注重質量和創(chuàng)新,他的作品多次獲獎。2019年3月,在全國工藝美術學會舉辦的第十七屆全國工藝品博覽會“中藝杯”優(yōu)秀工藝美術作品評比中,作品《斂口彩金》榮獲金獎,作品《撇口斗笠杯銀兔毫》榮獲銀獎;2019年5月,在由中國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家協會、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組委會舉辦的“海峽工藝品博覽會”上,作品《龍窯柴燒建盞15.5公分,兔毫,撇口》榮獲第十四屆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優(yōu)秀作品評比銅獎。 早年的他,就在北京馬連道開起了茶具店,成為馬連道3000多位店主中最年輕的“老板”。2010年4月,他注冊了“玉弦”品牌商標,專營景德鎮(zhèn)手繪青花、郎紅、汝窯、影青釉等瓷器。由于他經銷的景德鎮(zhèn)的手繪青花為純手工繪制,線條灑脫,自然逼真,其中又以青花套組為主,深受茶界所喜愛。 他認為創(chuàng)業(yè)既要敬業(yè)更要講誠信。他言行一致,在產品數量、質量上,分毫不差,貨款上他及時付清,不拖不任意減扣。每次都及時發(fā)貨。時間一久行內口碑就樹立起來。許多單位和企業(yè)紛紛來訂制禮品,回頭客越來越多。 2014年春節(jié),回家過年的他,慕名來到建陽,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建盞。當他來到水吉一家建盞作坊,便被這種原始而神奇的制陶工藝深深地吸引了。隨后,他又到水吉宋代柴燒建盞古窯遺址,再次被這種傳統工藝所震撼。很快,他從建陽進了一批建盞到北京銷售,從此,他的主營方向以建盞為主,在北京乃至整個東北和華北市場都享有很高的聲譽。 正當他在北京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蒸蒸日上之時,2016年春節(jié),他決定回家辦廠燒建盞,北京茶具店雇人打理。 主意已定,說干就干。經過20幾天的考察,他終于把建甌東岳廟附近的一座閑置廠房租了下來,并在廠房旁的樹林里著手興建柴燒龍窯。2016年5月,他的燒窯終于完工,從此,他的人生也將迎來一次新的變革,面臨新的挑戰(zhàn)。2016年7月由他親自拉胚、調釉、上釉、燒制的第一窯柴燒建盞終于出窯。當工人們從熱乎乎的窯里捧出一個個建盞時,他的心始終是懸著的,一次次的期待,一次次的失落,當工人捧出最后一匣建盞時,他的心涼到了冰點,一種從未有過的失落感向他襲來——這一窯可以說是全軍覆沒,沒有燒出一個令他滿意的建盞。 在家足足沉思了三天三夜后,他要外出打工,工廠停廠半年。在這半年時間里,他去建陽有名的工廠當學徒,邊打工邊學習;還到景德鎮(zhèn)師傅那里,同師傅一同研討釉水的調配。 幾年來,他憑借頑強的毅力和堅韌不拔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難,辛勤的勞作終于獲得了豐碩的成果,產品上乘,多次獲獎。張璇說,辦企業(yè)目的不僅是追求利潤,賣建盞還是弘揚和傳承閩北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自己能在家鄉(xiāng)建造一座具有建甌特色的“陶瓷生活館”,讓家鄉(xiāng)的人民更好地感受陶瓷工藝的博大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