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在閩北地區常態化開展扶老助困、愛心助學、便民服務、應急救助、賽會服務、珍愛環境等公益項目,開展大小志愿服務活動六百多次,參加人次十多萬人,結對幫扶孤寡、殘疾和貧困家庭100多個,資助貧困大學生187人,小學生200多人,開展便民服務進社區和村鎮為無數家庭義務維修家電、義診。急人所急,總是在第一時間為受災群眾噓寒問暖送去應急救援物資.......,這支隊伍叫“閩北互動志愿者協會”,從成立初的三十多人發展到600多名志愿者,默默地在社會上傳遞著愛的力量,成為閩北地區最大最規范的公益組織。 是誰組織了600多名志愿者一起走進了這樣一份愛心事業? 陳兆福,一個“70后”,大家都習慣叫他“財哥”,正是這支隊伍的“領頭羊”。他坦言,當志愿者、做公益,源于初心——“我要傳遞溫暖幫助有困難的人”。 愛心源于本性善良 進入暑期,陳兆福慈善工作非常繁忙。“前幾天與協會幾個項目負責人一起走訪了40多名申請今年圓夢助學金的貧困大學生,這兩天剛剛到邵武、順昌、武夷山、松溪等地走訪了十多貧困母親家庭,提前做好摸底調查工作,核實他們的家庭情況,爭取做到精準幫扶。”他一一列舉,同時,還要湊集善款,通過開展義拍義賣助學活動,利用微信、微博、論壇等網絡工具,征集網友們的物品,開展為期1個月的義拍義賣助學活動,所得善款用于這些困難學生的學費,陳兆福不無憂慮地說,今年的圓夢助學計劃壓力較去年大得多,為了不落下任何一位已經申請且符合資助標準的貧困生,需要籌集二十萬左右的愛心款才能圓滿完成項目任務。 陳兆福1974年出生,福建周寧人,從小母親就因病逝世,父親一人獨挑一家大小六口人的生活重任,家庭貧寒讓他早早知道生活的艱辛。“小時候,家里沒有像樣的家具,吃飯只吃一些青菜、干菜,很難吃到一餐肉”。有時候過年,老姑媽會送來一只雞鴨,一家人都會讓給父親吃,大家都知道父親是家里的頂梁柱不能倒下。陳兆福回憶過往說,因為家庭貧困,他和同齡孩子相比要堅強懂事許多,不會像其他孩子一樣向爸媽撒嬌,而是默默帶好妹妹,盡量減輕父親的擔子。 陳兆福老家的鄰居,平時家里弄了什么好吃的菜她都會盛一碗給他吃。父親就告訴他說:“別人幫助別你,要記得好,以后有能力了,也要幫助其他人。”家人的諄諄教誨,不僅在陳兆福心里種下了助人為樂的種子,而且也體現在行動上,對附近的鄰居只要是他能幫得上的他都會幫忙。 1992年,18歲時陳兆福經村里鄉親介紹來到延平區南山鎮一家鑄造廠上班,對于來之不易的這份工作非常珍惜,起早貪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艱苦的工作環境不斷磨練著陳兆福勵志創業的意志,1995年夏秋之際,在老家年已七旬的老父親不幸去世,由于當時交通極其不便,趕到家時已是第二天,未曾再見老父親一面。處理完父親的身后之事,也花光這幾年辛苦積累下來的不多積蓄。95年底,陳兆福決定辭職自主創業,憑借幾年來學得的技術經驗,來往于南平、三明、寧德等地區,下鄉鎮和企業聯系業務,接訂單。1997年在市區投資開了一家銷售鑄鐵制品的店鋪,后來成立為現在的南平市新鴻興建材貿易有限公司。 長期的奔走不僅是因為公司業務的需要,也讓我可以接觸困難和弱勢群體,需要幫助的人實在太多太多!”陳兆福說,那段時間只要有需要,他都樂意停下腳步,給這些人力所能及的幫助,陪老人聊聊天,買些物品送一些困難群眾。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幫助別人已讓我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意義和價值,這份充實讓自己更加踏實、堅定地走在人生路上。”裝著一顆愛心,陳兆福就這樣一路前行著。 匯聚愛心溫暖他人 愛心,有時就像一條河中的波紋,會由近及遠,越來越大。 隨著公司業務的穩步發展,陳兆福在閩北互動論壇里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萌發了組織一個民間慈善機構的設想。 2011年秋天,見義勇為老人陳揚福的事跡在閩北互動論壇里一發表,在論壇里引起不小的震動。“我們應該去看望這位老人,莫讓英雄流血又流淚!”陳兆福提出這一想法后,論壇的朋友紛紛響應。經過一番籌劃,一場“在細雨飄香中的暖意”的活動當即開始,十多名志愿者購買了米、油、水果等慰問品,前往老人所居住的工棚,看望老人。 陳兆福的幾個朋友也覺得,這樣的愛心活動比在論壇的討論更有意義。在2011年11月的一天,陳兆福提出開一次網友見面會,大家齊聚一堂,確定了共同做公益的目標。 當年12月1日,閩北互動志愿者組織正式成立,大家推選陳兆福為負責人,下設策劃宣傳、項目執行、愛心超市、財務管理等職能部門,志愿者越聚越多,開展的愛心活動也越來越多,慰問貧困家庭,幫扶貧困學生,承接賽會服務,開展便民服務及環保志愿活動,為雅安地震災區及本地多次火災事故村民募等等非常接地氣的公益項目…… 其中廣場志愿服務就是其中一個響亮的品牌。“閩北互動志愿者團隊里有來自社會各行業的人才,我們以此為契合點,將志愿者個體專業優勢與志愿服務結合起來,開展專業服務。”陳兆福介紹,“這樣既能為廣大市民提供優質的志愿服務,又能在活動中鍛煉志愿者的專業實踐能力,提高個體素質,并為團隊志愿服務的陣地化和專業化建設積累經驗。” 數據顯示,僅2016至2017年,閩北互動志愿者協會就捐助資金和物品達80多萬元。 陳兆福的公益事業,在外人看來做的是轟轟烈烈,有聲有色。可一個人做愛心和這么多人一起做愛心是兩碼事兒,為了讓團隊更正規,按照“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準則,陳兆福和會里骨干一起在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制定了閩北互動志愿者協會的規章制度與行為規范,尤其是財務收支明細一月一公開,一年一審計,做到公開、透明。讓愛心人士的善款捐得清清楚楚,用得明明白白。 陳兆福作為負責任,在這期間付出更大,他把精力都投入到這項公益事業上來,他表示:“雖然這份工作只有付出,沒有經濟利益的回報,但我從中收獲了內心的富足。” 愛心有起點無終點 2018年4月8日上午11時50分左右,延平區南山鎮東門村幾幢聯排土木結構民宅發生大火。據統計,過火民房8棟,涉及29戶,面積約1600平方米。 當晚,閩北互動志愿者協會負責人陳兆福了解到情況后,立即與鎮政府、村兩委進行聯系,在確定受災村民人數和所需應急物品,迅速行動,組織志愿者進行捐贈。在短短的時間內就陸續將捐贈的物品和資金送到協會,整整裝滿了三輛皮卡車。9日上午,完成收集裝車后,這些物資由十多名志愿者代表送達受災村民手中,捐贈款物價值合計約3萬余元。 “放寬心,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陳兆福和志愿者們一邊發放物資,一邊安撫受災村民,“志愿者們不僅帶來了衣物、被褥、涼席、大米、果蔬等生活必需品,還帶來電磁爐、熱水壺等生活小家電。” 這僅僅是這支志愿者眾多服務中的一小個部分。實際上,把愛心化作切實的行動,并不容易,能把愛心和行動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尤其不容易。8年來,陳兆福在做公益的道路上前行,也經歷了諸多不容易。在愛心組織成立之初,他幾乎沒有時間照顧家庭,甚至自家生意也冷落了,可陳兆福始終沒有放棄,又把妻子拉進了團隊,一起投入到了愛心事業中。 “俗話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身后,總是會有一個偉大的妻子。”陳兆福說,作為妻子的陳曉容在接觸志愿者服務的過程中,從不理解到全力支持,多年來每天起早貪黑打理家務和公司事業、接送兩個孩子上學,協助丈夫為困難群體捐款捐物,無怨無悔地在背后默默支持著他的公益事業。“最讓我感到高興的是,女兒陳佳雯和陳佳敏兩個孩子從小受父母親的熏陶,也常常參加志愿者團隊的各種義賣和關愛孤老的活動,以自己微小的行動為社會貢獻力量。” 在閩北互動志愿者組織里,有很多像陳兆福這樣的“70后”“80后”“90后”甚至有“00后”,許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小時候是在被家人寵愛的環境中長大,如今,他們逐漸成熟起來,正將自己所汲取的愛反饋到社會中。 而陳兆福這個“70后”,作為“領頭羊”,更是秉持“愛心有起點無終點”的信念,帶領著自己的志愿者團隊一直在愛心奉獻的路上前進著,溫暖著越來越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