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興同志有個溫馨的小家,更有一個敬老愛幼,和諧幸福的大家庭。 歡聲笑語是鄭和興家庭生活的主基調。結婚28年,夫妻倆相濡以沫,相親相愛。小學期間都住他家的妻侄女曾天真地問:“姑丈,你和姑怎么從來不會吵架?” 鄭和興的父母都是1929年生人,已經年過九旬,近年時有叨念老家。他便早早謀劃2019年國慶到老家過節,以了老人思鄉之苦。倡議得到親人們積極響應,國慶節那天,遠在廣州、上海的兄弟、侄兒們紛紛放棄節假大好商機,回家團聚。當老人在晚輩的簇擁下回到闊別整整20周年的故鄉,那開心的笑容,讓作為晚輩的他們覺得為這次團聚少賺點錢,整理久未居住的老宅、更換電線、準備食宿等所有的辛勞是那樣值得。 父母由兄弟輪流贍養,每年有半年時間住鄭和興家。患糖尿病、膽道結石等多種疾病的母親,長期服藥,即便住在兄弟家里,十余年都是以他夫妻倆為主負責拿藥。母親天生素食,體質極差,僅2019年就住院5次。母親住院,弟弟一個身在外地、一個務工十分繁忙,護理、照顧的擔子基本落在他夫妻和大哥大嫂、姐姐身上。父親喜歡肉食,尤其是近五六年來只吃藥膳鴨,于是兩三天為父親殺一只鴨子成為鄭和興和兄弟家庭生活一大特色。由于夫妻倆工作都忙,除了節假日,平時只能利用夜間或早起宰殺鴨子,金銀花、白毛藤之類的藥材大都也是利用節假日親自到山里采挖。 父母年邁,岳父母也都年過八旬。他們不愿意與子女同住,定居城郊,離他家近八公里。每逢周末、假日,鄭和興夫妻總會到岳父母家與他們團聚,幫助搞衛生、打理岳父的菜園子。岳母骨質疏松嚴重,行動不便,每到深秋開始,夫妻倆就要設法為老人調理,定期打進口的“密蓋息”針劑,否則,冬天起不了床;“密蓋息”在本地無售,經常要托人到福州、廈門等地購買。除了這些,老人還時常要額外“折騰”他一番。2016年4月17日晚,已近午夜,鄭和興正準備就寢,突然接到岳父來電話,說身體不適。此時,窗外風雨交加,自己又沒車……幾經周折,把岳父接到縣城已是凌晨兩點多。老人進了城,卻不去醫院,原來岳父身體并無大礙,只是當天幾次量的血壓不同,心里緊張,才在半夜給女婿掛電話。岳父使用家電還經常鬧出笑話。去年盛夏的一天晚上,岳父將空調遙控器調成制熱,來電說空調壞了。他知道岳父怕熱,連忙趕去幫助調好,可他一走,岳父又調成制熱……如此反復,那一晚,他跑了四趟。 鄭和興父母是農民,一生貧窮,但始終相親相愛。他們兄弟姐妹手足情深,妯娌間也情同姐妹。每遇節假、父母生日,大家總會聚在一起陪伴父母,給他們最大的溫暖。求學期間學費基本是哥哥負擔,自幼在他家長大的嫂嫂,對每個叔子都比親兄弟還親,有一年中秋節家里殺了只鵝,嫂嫂特地腌制一只鵝腿給他,等他放寒假回家時,鵝腿已經變味;在讀初中的弟弟收到親戚給的五角錢,舍不得花,寄給他這個讀高中的哥哥。這些親情令鄭和興終身難忘。 1974年冬天,澄源鄉一干部送了三塊光餅給因饑餓和寒冷哭鬧不止的小弟,母親叨念著感恩幾十年。他寫了這個故事和心得,發表在《武夷山》文學雜志和《福建法院文化》。盡管家庭經濟不富裕,但夫妻倆對他人的困難總愿意伸出援手。2013年故鄉公路硬化,缺乏資金,他主動捐助6000元,并發動親友捐款。近年來,他為公益事業、患病的同事、親友捐款近4萬元,還積極支持妻子參與“微公社”愛心公益活動。 鄭和興興趣廣泛,寫作、攝影均有所涉獵,下鄉采風,遇到老人、孩子需要照片,便自費洗印好送給他們;作為法官,他清正廉潔、公正司法,辦案數量、質量連續多年名列本院前茅,還積極通過文學作品、征文等參與法治宣傳活動。他先后三次立個人三等功、被評為全省法院系統先進工作者、多次被評為優秀公務員,2017年獲評全省法院系統五好文明家庭、南平市百佳政法干警家庭。 |